<thead id="7xjb5"></thead>

        <progress id="7xjb5"><th id="7xjb5"></th></progress>

          <rp id="7xjb5"><b id="7xjb5"><span id="7xjb5"></span></b></rp>

            <output id="7xjb5"><listing id="7xjb5"><noframes id="7xjb5">
            <menuitem id="7xjb5"><font id="7xjb5"><menuitem id="7xjb5"></menuitem></font></menuitem>

              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辦  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法治文藝專業委員會 協辦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散文

              “長清之光”,如此鐵血而難忘……

              來源:中國公安文學精選網 作者:藍茹


              2015年父親榮獲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一

                當那塊刻有金色鐮刀、斧頭和白色“長清之光一一濟南第一個縣級黨支部誕生地”字符的展標,如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撲入我的眼簾時,我情不自禁地放慢了拾階而上的腳步,心潮起伏地仰望著——

                仰望著前方歷盡滄桑仍堅實如初的墻壁上,那面鮮紅如血、那面從南湖紅船上升起后就插在我們靈魂高地上的旗幟!用熱得發燙的目光,一遍遍凝視著撫摸著旗幟上挺立似脊梁的金鐮、金斧和四個潔白如雪、遒勁如鋼的大字“長清之光”,讓久違的震撼、感動如久旱的甘霖,一滴滴從我的骨縫里嘀嗒下來,讓一個個或匍匐、或沖鋒、或倒下再從血泊里站起來的先烈和革命前輩,從耀眼的金黃、濃烈的紅艷中,一點點清晰、鮮活、生動起來……

                魏金三,張耀南,莊東曉,房棟澤……這些長清大地上走來的先烈或革命前輩,如熠熠閃光的星辰,匯成了鐵血而耀眼的“長清之光”,令人無法不敬仰和感懷。

                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并沒有濃墨重彩地走進縣志、英烈榜等史書史冊,但今天靜好的歲月里,卻處處閃現著他們默默揮灑的熱血與激情;今天無恙的山河里,更處處葳蕤著他們前仆后繼、鐵血擔當的精神和品格。它們與日月同輝,成為我們世代仰望的不朽豐碑和永遠傳承的血脈之源。

                二

                在長清房莊村,就有這樣一位尋常而非凡的烈士——房棟澤,原名房殿臣。不知他改名的原因,是不是為了百姓能“安得廣廈千萬間”,甘愿做腥風血雨歲月中摧毀黑暗的火炬和棟梁,以血薦軒轅,以生命之泉潤澤危難之中的中華大地和長清故土?


              房棟澤烈士證書

                房棟澤烈士,1912年出生,長清房莊人,在濟南讀書期間認識了“濟南第一個縣級黨支部”—中共長清縣臨時支部軍事委員魏金三,開始接觸和追尋馬列主義。加入黨組織后,以村小學教員的身份為掩護,秘密發展了許多黨員,并與魏金三一起參與策劃了長清大峰山抗日武裝起義,后任魯西南八路軍六支隊獨立營擴軍辦事處主任。1940年農歷7月14日,因漢奸出賣,不幸落入日本鬼子的魔爪,次日英勇犧牲于長清四臺山。

                房棟澤英勇不屈的就義經過,他犧牲后他的家人和后代的際遇與選擇,將“信仰如山,一心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長清大峰山精神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與氣節演繹得淋漓盡致,堅守、傳承得蕩氣回腸,令人感慨而深思。

                也許是他所受到的酷刑太過慘烈,也許是當時艱難復雜的斗爭環境的影響,他的妻子很少對后代提起他的革命生涯和壯烈犧牲的經過,但他的后輩們卻默默而堅定地選擇了“像他那樣,參加隊伍,將抗戰、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仰和道路;甚至他不曾見過面的女婿李其辰(后改名為李昕),亦受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動的影響,年僅13歲就毅然走進了抗日救國的行列;他同樣不曾謀面的外孫李動,也如祖輩、父輩一樣,年僅18歲就參軍報國,從濟南航空兵退役后,又義無反顧地加入到為百姓守護平安的公安隊伍中,把“一家三代從軍報國”的紅色基因和血脈樸實而執著地庚續和傳承著。

                新世紀深秋的一天,房棟澤烈士不曾謀面的外孫李動去北京看望90多歲高齡的外婆,幾經追問,這位因丈夫的犧牲而飽受苦難、甚至是歷經九死一生的老人,才平靜而和緩地向其后代講述起了埋在心里60年的那段不堪回首又令人敬仰的犧牲和艱難跋涉的經過。

                三

                那天是1940年農歷7月14日深夜,房棟澤趁著夜色悄然回到房莊家中辦事和籌款,見到了許久未見面的妻子和3個孩子。他叮囑妻子照顧好自己和最大僅8歲、最小剛滿1歲的孩子,讓她一定要堅信:分別是暫時的,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必定屬于中國人民,日本鬼子早晚會有被趕出中國的那一天。

                翌日,天剛蒙蒙亮,房棟澤懷揣著妻子給他和其戰友們煮的一兜熱雞蛋,摸著緊緊拽著他的衣角不愿放手的長子的頭,悄聲叮囑道:快快長大,然后參加八路軍打鬼子去。

                正在這時,院門突然外傳來了猛烈的砸門聲和嘰里呱啦的吼叫聲,房棟澤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刻躲到隔壁房世昌的家里。

                十多個鬼子用槍托砸不開門,就躥至屋頂跳進院內,然后嗚哩哇啦地叫囂著沖進屋里,東砸砸、西挑挑地搜索起來。

                3個孩子嚇得嚎啕大哭起來,房棟澤的小腳妻子陳光貞立即如老鷹護小雞般把兩個大的孩子拉在身后,然后抱起僅1歲的小女兒,緊咬著嘴唇,強忍著憤怒和恐懼地看著瘋狗般亂捅、亂刺的鬼子,期待著逃到隔壁的丈夫能平安逃過這一劫。

                然后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得到漢奸密報的鬼子最終在鄰家的蚊帳后面,發現了“專門負責招兵買馬對付他們的八格呀路”的房棟澤。

                鬼子一邊泄憤似的用三八大蓋野蠻地砸向手無寸鐵的房棟澤,一邊用拇指般粗的繩子五花大綁地捆著他和犯有“窩藏罪”的房世昌,耀武揚威地押向他們的據點四臺山。

                漫長難捱的白天終于過去了,3個年幼的兒女也都哄睡著了,他妻子陳光貞心頭的不安卻如黑沉沉的夜色一樣越來越濃了。

                “砰砰——砰”,門外突然傳來了輕輕的叩門聲,她警覺地聽了一下,感覺是自己人,便邁著小腳疾步來到院里拉開門栓,見是丈夫房棟澤的姐姐和姐夫。

                大姑姐悲憤地告訴她說:弟弟已被日本鬼子打死了。說小鬼子太可恨了,用各種酷刑嚴刑拷打弟弟,想得到有關大峰山根據地和魯西南八路軍駐地、人數、裝備等情報,房棟澤寧死不屈,沒吐露一絲一毫相關的情報,氣急敗壞的鬼子就變本加厲地換著花樣、一刻不停地折磨他、拷打他:皮鞭抽,坐老虎凳,用燒紅的鐵棍燙,往血淋淋的傷口上灌辣椒水……

                房棟澤被折磨得嗷嗷直叫,痛苦、凄慘的叫聲在四臺山上整整響了一天,讓悄悄躲在不遠處的姐夫心如刀絞。

                當晚回到牢房后,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房棟澤有氣無力地對沒暴露黨員身份的鄰居房世昌說:“好兄弟,快幫我解開繩子,如果我跑不出去的話,記著告訴我的兒子,長大后一定要當八路軍,一定要把鬼子趕出去。”

                雖然一動就疼得渾身發抖,但為了能逃出魔窟,能繼續打鬼子,房棟澤仍然咬緊牙關掙扎地爬起來,艱難地逃出牢房,鉆進了如倒扣的鍋底一搬漆黑的夜幕里。

                但他沒跑出多遠,就驚動了日本狼犬。

                幾個鬼子鳴著槍、牽著狼犬,大呼小叫地向他們追了過來。

                遍體鱗傷的房棟澤,此時已踉踉蹌蹌無力再跑了,他聽著狼犬和鬼子的大呼小叫聲,深知逃生無望,他也不想再忍受鬼子的酷刑了,望著繁星閃爍的蒼穹,抱著壯士一去不返的悲壯,蹣跚地爬到旁邊的一口古井邊,縱身跳進了黑洞洞的深井里。

                追蹤而來的狼犬躥至井邊狂吠,幾個鬼子對著深井一陣吼叫,不見有回聲,便向井里開槍射擊。凄厲的槍聲,撕破了寧靜的黑幕,在四臺山漆黑如墨的夜空里久久回響著。

                鬼子回到據點后,對房世昌一頓毒打,但他堅稱只是鄰居,不知道他是八路軍,躲過了一劫。其實,房世昌知道房棟澤是村里地下黨支部書記,自己也是房棟澤介紹入黨的。

                房世昌順利脫險后,飛奔回家,向房棟澤的妻子陳光貞講述了烈士被害的經過,最后對她說:“大姐,我馬上去把房棟澤的尸骨拉回來,讓他能入土為安。另外,你們抓緊準備一下逃跑吧,鬼子一定不會罷休的,可能回來報復家屬。”

                過了約一個時辰,房棟澤的尸骨就被拉回來了。

                陳光貞看著丈夫被鞭子抽得皮開肉綻的身體,摸著他腿上被烙鐵燒得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疤,悲痛欲絕地撲倒在丈夫的身上號啕大哭起來。

                大姑姐一把抱住她說:小聲點。當心被漢奸發現了,快收拾一下,帶著孩子早點離開這里吧。

                她立即清醒過來似地止住了痛哭,從箱子里翻出丈夫心愛的小白褂,用清水輕輕擦凈丈夫血肉模糊的身子,然后小心翼翼地給他穿上衣褲,讓他能像生前一樣干干凈凈地離去。

                房棟澤犧牲時年僅28歲,妻子陳光貞29歲。送走犧牲的丈夫后,她立即收拾起簡單的行囊,背上僅1歲的小女兒,拖兒帶女,逃進了茫茫的大山里。

                長清縣雙泉地區那些起伏不平的青山,雖是泰山余脈,可山里能充饑的東西仍然很少,嗷嗷待哺的孩子們常常餓得哇哇直哭,陳光貞不得不時常摸黑潛回家中蒸上些窩頭等帶上山給孩子們充饑。

                有一天傍晚,冒出的炊煙被漢奸發現追了過來,她迅疾閃進鄰家的院子,見院內有一卷席子,便不顧一切地鉆進了卷筒席,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地朝外張望著,只見兩只黑鞋大腳在院子里轉了轉,又匆匆進屋出屋,之后自言自語地說著“明明看見了炊煙,卻找不到人,真是奇了怪”離去了。

                她近乎癱軟地喘了半天氣,才心有余悸地慢慢爬出卷席,躡手躡腳地返回家中,用藍粗布頭巾兜上那鍋好不容易才蒸熟的窩頭,邁開一雙小腳,跌跌撞撞地趕回山林,看著餓得連哭聲都細弱的時有時無的孩子們狼吞虎咽地吃著,她淚如泉涌,不如何活才能保住他們的也是烈士的孩子。

                后來,在親友的幫助下,她攜兒帶女逃出了長清,歷盡千辛萬苦逃到了江蘇沛縣鹿灣村,看見河邊有間破房子,便暫時住了下來。一個目不識丁的小腳婦人,帶著3個1歲至8歲的孩子,其艱辛坎坷,難以言喻;但無論多么艱難,哪怕討飯、挖野菜為生,哪怕靠給別人洗衣、做飯、打些零工等為生,都絲毫動搖不了她泰山般堅定的決心:不忘丈夫的囑托,把孩子們養大送進八路軍隊伍打鬼子,報仇雪恨。

                一年多之后,陳光貞聽說老家山東長清縣四臺山上的鬼子撤走了,隨即帶著3個孩子返回故里。

                部隊首長得知他們是房棟澤烈士的妻兒后,立刻把兩個大點兒的孩子送到八路軍抗日小學讀書,陳光貞則到軍工廠做軍鞋支援前線,那種擔驚受怕、朝不保夕的苦難日子才算熬到了頭。

                但三年后,陳光貞毅然送惟一的兒子、年僅13歲的房毓生參加了八路軍,走上了抗日的戰場。

                五

                房棟澤烈士的外孫李動曾問過外婆:“外公早早犧牲了,小舅舅也不幸幼年夭折,你怎么還舍得送惟一的兒子參加八路軍?何況他當時只有13歲?還是個孩子啊!”


              李動的舅舅方杰著八路軍服照 

                外婆陳光貞堅定地說:“一是完成你外公的遺愿,為國報仇;二是完成我的心愿,為家雪恨。”

                李動說,他永遠忘不了外婆說這話時眼里射出的那種堅定、果決的神色。說他的外婆雖然一字不認,但卻真正明白“有國才有家”的至理名言,并默默付諸行動,這樣的人,才是魯迅所說的“埋頭苦干的脊梁”。

                那天,他的外婆還如孩童般幸福地回憶起前委員長萬里等革命老前輩在老家房莊一帶活動的情景。說有次他們在外婆家開會,外婆就在外望風,聽屋里唱“彈棉花”的歌,這次開會被稱為“房莊會議”。后來萬里與長清的姑娘邊濤結了秦晉之好。

                房棟澤烈士幸存活下來的3個兒女,都沒有辜負他的期盼。惟一的兒子房毓生(當兵后改名為方杰)13歲參加八路軍,從一名冀魯豫軍區戰友劇社的小演員,成長為師文工團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大眾電影》編輯部負責人、《戲劇報》主編、文化部藝術局局長等。在《大眾電影》、《戲劇報》工作期間,牽頭創辦了“百花獎”、“梅花獎”,為新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房棟澤烈士的長女房慧敏,即公安作家李動的母親,從八路軍抗日小學畢業后,在肥城抗日小學任教,17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在革命工作中,與長清縣第八區副區長代區長的李其辰(后改名為李昕)相識相戀,分別南下到上海。她始終不忘初心,勤懇工作,教子嚴格有方,先后被評委上海市五好職工和先進黨員,并獲評“十佳好媽媽”。

                房棟澤烈士也許不會想到,他不曾見面的女婿李其辰(也即李昕),也如他惟一的兒子房毓生(也即方杰)一樣,同樣是在13歲時就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的,并從一名在鬼子據點幫師傅燒火、洗碗的小小伙計,成長為一名以做飯為掩護、以偵察敵情為主的抗日小戰士,成長為上;は到y大型化工廠的領導。2015年,李老榮獲了“抗日勝利70周年紀念章”,2019年又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六

                著名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感謝“紅遍濟南”采風活動,讓我知道近在咫尺的長清大地上,竟有這么多如此鐵血而難忘的“長清之光”!

                當年民族危亡之時,它“如黑夜中的一縷光芒,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如今歲月靜好、高鐵飛奔的年代,它依然是溫暖過去、照亮未來的燈塔,是我們接續奮斗、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血中的鈣。

                從今以后,長清搖曳在我心中的高光影像,不只有東依泰山、西鄰黃河的剛柔之美和山水之韻,有境內保存較長的齊長城遺跡,有春秋時代就修筑的唐王山寨、黃巢山寨、臥牛山寨等十幾處浸透著歷史煙云的山寨和位列“海內四大名剎”之首的濟南靈巖寺等網紅旅游打卡名景,更有在山東抗戰中具有獨特戰略地位和意義的長清大峰山抗日根據地遺址,有被譽為長清的“狼牙山”——臥牛寨戰斗地等紅色遺址,有魏金三、張耀南、莊東曉、房棟澤等革命烈士或前輩用“鐵誓、鐵肩、鐵血、鐵流”精神鑄就、傳承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與氣節……

                作者簡介: 藍茹,原名吳何岷,退役軍人,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首批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首屆公安作家高研班學員。拙文散見于《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文藝報》《人民公安報》和《中國作家》《啄木鳥》《山東文學》《美文》等報刊,已出版軍旅散文集《逝水如蘭》、公安題材紀實作品集《泉城俏警花》等多部作品。

              責任編輯:劉娜
               

               

              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中國公安文學精選網  京ICP備13023173--1號

              农村野战videossex_两个人好看的免费视频_被部长连续侵犯中文字幕_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
              <thead id="7xjb5"></thead>

                    <progress id="7xjb5"><th id="7xjb5"></th></progress>

                      <rp id="7xjb5"><b id="7xjb5"><span id="7xjb5"></span></b></rp>

                        <output id="7xjb5"><listing id="7xjb5"><noframes id="7xjb5">
                        <menuitem id="7xjb5"><font id="7xjb5"><menuitem id="7xjb5"></menuitem></font></menu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