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營芳草 熱土行者
作為一名警營記者、作家
廣東省公安廳民警夏曉露
一直堅守警營陣地,筆耕不輟
以鮮活的筆觸從事公安宣傳報道與文學創作
一寫就是30多個春秋
夏曉露進行創作
堅持在公安基層行走的夏曉露
對公安文學創作
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說
警營土壤孕育了我的警察情懷和文學夢,也讓我的雙腳堅實地踏在這片熱土上。
文學是個體生命情懷的體驗,結合時代觀察和社會生活,感知生命與生存的律動。就像在麥田尋找金色的麥粒,那些生動感人的故事是引發我創作激情的種子。
投身熱土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夏曉露曾在貴州省公安廳任《人民公安報》駐站記者,并赴北京《人民公安報》實習三個多月,除了學習編輯各地記者來稿外,還承擔采訪任務,這是她記者職業生涯的一次重要提升;氐劫F州記者站后,在一次隨警作戰采訪貴州警方赴廣東偵辦打拐案件時,她感受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火熱,并向往著投身其中。1994年,她憑借自己多年的報道成績,調入肇慶市公安局《肇慶公安報》任副社長,從此在廣東這片熱土扎下了根。1998年9月,夏曉露調入廣東省公安廳,先后在宣傳處、新聞中心從事宣傳報道工作。
剛到肇慶不久,夏曉露就嶄露頭角,憑借一篇優秀新聞報道榮立個人三等功。1996年10月,肇慶市公安局要宣傳報道身患癌癥、分管刑偵的肇慶市公安局副局長楊龍生與境內外黑社會勢力斗爭的事跡。她接到采訪任務后,立即投入緊張忙碌的采訪。在大量的素材積累和晝夜伏案寫作之后,夏曉露創作出長篇通訊《壯歌行》。該文在《南方日報》頭版頭條發表,并配發了評論員文章。報道一出,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她也因此榮立個人三等功。當年,公安宣傳民警因寫作而立功的在肇慶市公安局尚屬首例。
要是說起夏曉露的第一次立功,還要把時針撥回1988年。當時她還在《人民公安報》貴州記者站工作,接到采訪任務后,立即坐火車奔赴200余公里外的六盤水市采訪一起震驚中外的火車脫軌案。她跟隨破案組成員每天在冰天雪地采訪近10個小時,晚上回到酒店,因為床位不夠,她只能睡在大堂沙發上,一件警用大衣伴她度過寒冷冬夜。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她寫出了一批反映公安民警搶險救災系列新聞報道,并榮立個人三等功。
今年疫情期間,夏曉露在將患重病的母親接到廣州治療的同時,還完成了數篇全省公安各警種的抗疫長篇通訊報道,共約三四萬字。其中,書寫河源東源民警馮智敏在抗疫執勤中被嫌疑人刺傷頭顱的抗疫報告文學《重疫下的血色木棉》生動鮮活,獲得多家新媒體平臺轉載,其中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點擊率更是突破百萬人次,她也因此在2020年抗疫期間戰時表彰中榮立個人三等功。
截至目前,夏曉露已榮立個人三等功8次,獲得嘉獎9次。
為平凡立言
作為一名警察,夏曉露是馳騁于筆墨間的戰士。她以筆為槍,塑造了一個個基層英雄傳奇。從近年來的鄢克貴、林偉光、林云、劉綺玲、吳小潔等人物報道,到“百名警察”系列、大要案件、公安改革以及各類專項行動等通訊消息,她一直沖在宣傳最前線。
2014年,廣東省公安廳政治部組織了“鄢克貴同志事跡挖掘組”,夏曉露被抽調加入挖掘組,多次深入汕尾陸豐開展調查采訪工作,并奔赴鄢克貴的老家湖南省桃源縣白沙村采訪。
鄢克貴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民警,他所在的汕尾陸豐市公安局甲西派出所管轄的博社村,正是《破冰行動》中“毒品村”的原型。夏曉露從復雜的治安環境切入,徐徐展開一名普通民警堅守“毒區”而潔身自好的形象。鄢克貴21年在異地他鄉工作,夫妻分居17年,曾經39個月沒有薪水,因經濟拮據而租住在彈孔累累的房屋,面對一個月兩萬元的高薪誘惑也不曾動搖……那種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她,她下定決心要用最大努力書寫好這個普通而高貴的靈魂。
但采訪是艱難的,鄢克貴不善言辭,當地公安局也沒有完整的事跡原始材料,全靠挖掘組去挖掘。夏曉露對鄢克貴的同事、同村村民、妻子、父母、朋友等30余人進行了大量采訪,用五個筆記本記錄下鄢克貴這21年來工作、生活軌跡和點滴事跡。
這其中令夏曉露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湘北一個偏僻山村里,對鄢克貴妻子劉愛芝的采訪,許多情節故事是在顛簸的山路上收集的。當劉愛芝含淚說起17年里,自己當過保姆,曾連買一個包子的錢都沒有,發著高燒還要搬運藥材,40歲才有了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等經歷時,夏曉露也忍不住落淚了。
最后,夏曉露創作出3萬余字的報告文學《草根警察的滴水人生》,2016年發表在公安部主辦的大型文學期刊《啄木鳥》,后獲“廣東省第二屆有為杯報告文學優秀獎”。
夏曉露采訪功模
為英雄高歌
“這是一組生死時速的數字;是弱與強的對峙;是決戰勝敗的命脈。2發子彈是警察一方剩余的數字,對于林云他們來說,就是命懸一線的致命較量。26發子彈是罪犯剩在彈匣內的。如果26發子彈上了槍膛,就是26道地獄的令牌。”
這是夏曉露創作的紀實散文《生死泅渡》的開頭,此文榮獲公安部“我為黨徽添光彩”全國公安系統征文比賽一等獎。
“林云的事跡震撼并打動我,我要用文學筆墨為這樣的英雄擊節而歌。”說起這篇散文,夏曉露說。
最初,夏曉露是通過一則新聞了解到廣州刑警林云在執行任務中將防彈衣讓給他人,后自己中槍負傷的事跡。后來,她接到寫通訊的任務,立即收集材料著手采訪。
“當時我就想,林云的事跡,哪一個點最打動人?僅僅是中槍受傷嗎?案件涉及了警察林云和熱心群眾開鎖匠譚飛龍兩個英雄人物。作為林云,一名人民警察,在槍戰發生之前,他首先想到的是把防彈衣讓給協助警方的譚飛龍,也就是說把生的機會留給了身邊的群眾。槍戰發生以后,雖然譚飛龍穿了防彈衣,但意外中槍犧牲。林云自己也身中三槍,生命危在旦夕。槍與防彈衣的這樣一個過程,充分體現了警民情深,警察與老百姓就是生死相依、情濃于血的關系……”回憶起創作過程,夏曉露記憶猶新。
在長期的基層行走中,記錄基層民警并為他們而歌成了夏曉露的職業習慣。她說:“在基層才能體味一種血性,才能觸摸生活的真實。”
2019年,全國公安文聯出版中國刑警報告文學集,夏曉露接到公安部文聯采訪佛山刑警林偉光的任務。接到任務不久,她的父親在老家生病住院,她將材料帶回老家,在照顧父親之余進行寫作。稿子還沒寫完,父親就去世了。不久,母親又住進養老院,夏曉露特意從廣州休假趕到老家,住在養老院陪伴母親。白天要照顧母親,為了不耽誤工作,她就利用晚上時間在養老院的走廊繼續創作。在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勞累的情況下,她堅持了下來,并且圓滿完成任務。2萬余字的《戰神的英雄本能》得到了眾多讀者的好評,并收錄到《中國刑警》(二)開篇。
夏曉露獲冰心散文獎現場
拜生活為師
公安隊伍不缺故事,懸疑、緊張、暴力、犯罪等標簽都是公安題材作品的符號。如何讓這些標簽與人性結合,賦予人物以淋漓飽滿的情感、豐富靈魂?夏曉露的答案是用真情實感去寫作,拜生活為師,讓作品體現一種真實的回聲。
2013年,夏曉露赴北京參加了魯迅文學公安研修班進修。她將新聞與文學結合,新聞是她創作的根基,而文學則是飛翔的羽翼。夏曉露的處女作中篇小說《盛開的百合》創作于1999年,獲得第五屆全國金盾文學獎和廣東省青年文學擂臺賽優秀獎。小說主要描寫一名犧牲緝毒民警生前的工作與生活。說起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夏曉露說:“那些采訪過的刑警事跡,點點滴滴在我的腦海中聚集起來,經過歲月的醞釀,慢慢形成緝毒民警雷鳴浩的形象。特別是在肇慶市公安局工作期間,我經常同緝毒民警一塊出現場、一起熬夜、一起吃飯喝茶聊天,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雖然我當時也沒有想到要寫小說,但我的潛意識里已開始構建人物。”當構想終于成熟的時候,夏曉露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寫完了3萬余字,隨后在《作品》雜志和《新青年》雜志發表。
如果說處女作《盛開的百合》是無心插柳,那么夏曉露的中篇小說《冰藍色代碼》就是一次有意為之,后獲得2016年全國偵探推理小說優秀獎。當早些年網絡開始滲入人們的生活時,她就萌發了寫一篇有關黑客犯罪作品的想法,并有意識搜集相關書籍和文章閱讀,又不時向網警部門的同事請教。最終,她完成了這部描寫網警與刑警偵破推理的故事。
如今,夏曉露不斷嘗試新的寫作領域,碩果累累,散文《感受鳳山媽祖心》榮獲冰心散文獎;微電影劇本《最后七分鐘》獲得全國政法系統2019優秀劇本獎。她還把創作思路擴展到美術方面,以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稖胬酥贰秶堋贰兑蝗敽贾返扔彤嬜髌,先后獲得全國公安系統相關美術作品展獎項,并入選參展。“創作激情與我身處的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警營是我創作的搖籃、起飛的跑道,亦是我不斷前行的航線。”她在采訪的最后這樣說道。
如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方莊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