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座橋
炎炎夏日,“四史”學習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我閱讀了《上海改革開放史話》一書。當讀至“黃浦江上跨彩虹”一節時,心中產生了別樣的感嘆。
對于楊浦大橋,我有著特殊的親切感。
以前的家,就在楊浦大橋下。
那時,住在靠近歇浦路擺渡口的一幢老屋內,和附近的小伙伴上學、放學、玩耍,也不止一次地抬頭仰望那座高不可攀的大橋:白天,它厚重、沉穩;夜晚,它燦爛、炫麗;碰上霧雨天氣,橋頂還會沒入云霧之中,仿佛聳入仙境,連接起天上樓閣。
想在上面走一走,成了伴隨幼時的我成長的一個愿望。
后來,小學畢業,老屋拆遷,我也搬家了。再后來,長大、工作,屢次路過楊浦大橋時,卻再也沒有以前仰望的感情了。
本以為和楊浦大橋的“緣分”僅此而已。沒想到,它“認識”我,比我認識它更早。
據父親說,在我小的時候,他帶我上過一次楊浦大橋參觀,那時橋還未建成。在參觀的時候,調皮又好奇的我對著還躺在地上的“楊”字踢了一腳。
對此我完全沒有印象,畢竟那時的我還不到4歲,父親還能很輕松地把我抱起。
知道這件事后,我非常遺憾。遺憾的是作為一個可能只有我經歷過的瞬間,它并不存在于我的記憶里,連同當時的心情、感受,統統簡化為身邊人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和略帶戲謔的談資。
但看了此書,我釋然了:它雖然不在我的記憶中,卻真切地成為了大橋的記憶、時代的記憶,即使只是一弧最不值一提的漣漪。
如今,我才算真正地“認識”了楊浦大橋。
當初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交通便利,更要考慮浦江水道、地質、氣候、環境、制造能力等因素。在綜合考慮、比較了各種條件、方案之后,以林元培為首的設計師們選擇了一跨渡江的斜拉橋這一頗具挑戰性的方案。在克服了技術、材料等難題后,僅歷經兩年5個月,大橋在1993年9月15日便順利建成,并于當年的10月23日通車。
楊浦大橋雖然沒有南浦大橋“第一橋”的歷史地位,但是它是當時跨度最大的斜拉橋,長達602米。兩岸兩座高208米的橋塔用256根拉索將橋穩穩吊起,成為黃浦江上又一條巨龍。這些數字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與汗水。——能站在橋上調皮,已經不啻于是個奇跡。
它不單單是一座橋,更是上海改革開放的縮影:開發浦東,交通最為基礎、也至關重要,它為浦東的騰飛增添了一雙翅膀;在建造過程中,向亞洲開發銀行申請了貸款,體現了改革開放中大膽探索的思想;它的建成,更是帶給日后徐浦、奉浦等大橋的寶貴經驗,助上海更上一層樓。
無怪乎偉人贊嘆:“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時過境遷,不僅浦江兩岸已經橫跨了12座姿態各異的大橋,中國也建成了令世界驚嘆的粵港澳大橋,改革開放的成就舉世矚目。作為“前輩”的楊浦大橋,見證了上海發展許許多多的珍貴瞬間。上海的各項成就,有它一份“功勞”。
現在過江,選擇有很多,楊浦大橋不再那么“重要”,但是,它依然發揮著一項作用:“連接”上海的過去和現在、現在和未來。
橋如此,人亦然。
我們這一代青年,雖然沒有吃過父輩的苦,但也是改革開放從起步到成熟的經歷者與奮斗者。所以,我們能發自內心地為上海這座城市感到驕傲,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而且這份驕傲和自豪,已經深深地融進了記憶里、血液里。
我選擇投身公安工作,選擇擔起守護這座城市平安的職責。因為上海能有今天,也離不開前輩公安人熱血與汗水的灌溉。如今,這份責任落在了我和我的同齡人的肩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傳承發揚前輩精神,繼續守護這座現代化、平安宜居的城市。
我希望,“橋”的那邊,是一個更美麗的上海,一個更繁榮的中國。
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習總書記對上海的要求是“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也就是說,這本《上海改革開放史話》將越寫越長。
而我對此書的閱讀,也只是“暫告一段落”。
作者簡介:蔡多聞,現供職于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金橋出口加工區治安派出所,分局文學社社員。
如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方莊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