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其一生,為成都這盆千年老湯加料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新聞人陳誠以自己的春秋筆法,拿起新聞的筆,為他的成都寫“史”。
我以為,《蜀之戀》算得上一本了解成都人文的入門書。如果你不幸翻閱,我想會像我一樣,成都人看起來過癮,外地人看起來通透。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是陳誠自己給自己60歲最珍貴的生日禮物——用整整60年醞釀的一瓶老窖。
退休后的陳誠有一大把時間可供揮霍,有了這本處女作墊底,定會敲打出更為優美的文字來。
用寫作,為成都這盆老湯加料
陳誠成都味小說《蜀之戀》讀后的10個片斷
01
成都是一座可以讓人完全松弛下來的城市。老城里的小酒館、壩壩茶,高樓大廈間的蒼蠅館子(有特色的小飯店),還有街道旁或明或暗的燈光……那種屬于成都特有的煙火氣,給人一種獨有的親切感。
這樣的氣質可與一本叫做《蜀之戀》的小說輝映。當讀到陳誠的《蜀之戀》,咀嚼其中成都味十足的文字時,即使生活在這座城市近30年的我,也不免泛起一種特別的情愫。
02
陳誠是我很長一段時間的同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始,我們就一起在《成都晚報》當記者。我進報社時在時政新聞部(那時叫政教新聞部),他在社會新聞部。因為新聞行業的特殊性,我們各自匆忙,很多時候只是擦肩而過,彼此在報紙版面上相見的時候更多。我們都很幸運,參與并見證了《成都晚報》洛陽紙貴的高光時刻。
本世紀初年,成都晚報一分為二(之前的成都晚報系黨委機關報與城市晚報合二為一),我和他又不約而同到了成都日報。因為工作原因,彼此了解更少,我們頂多是偶爾見面時寒暄問候一下。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他已領到了“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頒發)。
03
“雨生百谷”。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的前一天,陳誠將新出爐的《蜀之戀》送到我辦公室,十分謙恭地“請求指教”。好久不見了,已經略略謝頂的他,還是那樣儒雅與客氣,甚至有幾分不好意思。
他也沒給我“布置作業”,我條件反射地順手翻了翻,就停不下來了。一口氣看完,就有了想表達的欲望與沖動。
04
《蜀之戀》以孟氏兄弟人物命運為主線,刻畫成都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態度。年輕記者孟雨濤為了幫哥哥解決婚房,毅然去了一家文學雜志社當編輯。
記者與文學兩個元素,給了陳誠筆下更多的抒寫靈感,延展了更有味的故事韌性。金錢、物質、欲望一度讓人彼此看不清,而親情、愛情、友情又讓人彼此心相印。
穿插在人物與故事間的,那一條一條成都老街道,那一個一個成都老茶館,在陳誠筆下挪騰搖曳,編織成一個個豐富多彩的都市故事,勾勒出一幅幅精彩紛呈的成都市井圖。
主人公孟雨濤生活在老成都一個普通的四合院。四合院是老成都的重要元素,十分專注的陳誠,通過四合院傳達出極其豐富的內含與外延。他特地將四合院設置成一個故事的舞臺,那一個又一個故事從這里發韌,又回流到這里。使我強烈地感受到,四合小院所形成的邏輯閉環,使人物故事張馳有度,游刃有余,回味悠長……
05
《蜀之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成都,這也正是作為記者的陳誠穿梭在一個個新聞現場最為活躍的時間段。所以,從孟雨濤身上發生的那些“編輯部的故事”,不免讓我看到了陳誠自己活躍在這座城池的影子。
這些故事表面上看似平淡無奇,說的都是大成都的家長里短。小說里那些小人物諸如雜志社編輯、警察、報社記者、下崗工人、公司老板、大學生、醫生護士、退休教師、三輪車夫、居民婆婆大爺、寺廟住持、臺胞等“人物眾生相”,直接或間接地構成了成都這座平民城市的“人格主體”。
出國熱、經商熱、企業改制……那些小人物在巨變的大時代面前所呈現出的迷惘沖動,喜怒哀樂……極具畫面感與立體感。
陳誠以新聞人“鷹”一樣的敏銳,進行了精準的捕捉與表達。
06
成都話、四川味,生動親切,樸實感人。陳誠在書中用兒時綿軟的成都獨特方言,化為一個特殊的無聲語言介質,擺起了“文字龍門陣”。書中彌漫的親情、愛情、同學情、同事情、師生情、鄰里情、思鄉情……老成都人眼里的老街、府河、南河、老餐館、老茶鋪、河邊小院……全都滲透進成都方言的“文字大缸”里發酵,真可謂回味悠長。
那些柴米油鹽些許小事,實則是生命運道乾坤挪移。
透過陳誠筆下曼妙的“成都味”,不禁讓我想到了另外兩個李姓成都人——李劼人和李伯清。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曾烙上極深的“成都印記”,遍布書中真實存在的成都街名,親切有趣的成都方言,都給人以深刻印象,李劼人也被譽為中國的左拉;李伯清嘴里的散打評書,說的幾乎是成都人身邊鎖事,家長里短,不講大道理,不說書面語,全是成都人聽得懂且會心一笑的“噻話”,令不少人大呼過癮,神昏顛倒,樂此不疲。
陳誠筆下的“成都味”或許可以是“另一種味道”,比如主人公孟雨濤身上,成都男人的機智、妙趣,躍然紙上,渾然天成。我想,這應該就是成都人喜歡的那種“味道”。
07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新聞人陳誠以自己的春秋筆法,拿起手中的如椽之筆,為他心中的成都寫“史”。
我以為,《蜀之戀》算得上一本了解成都人文通俗易懂的入門書。如果你不幸翻閱,我想會像我一樣,成都人看起來過癮,外地人看起來通透。
可以肯定地說,陳誠筆下的人物與故事,一定有當年采訪的素材原型鋪墊。而他自己本身,也應該就是這些素材中的一部分。正因為如此,故事的起承轉合,文字的鋪排打理,可謂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一氣呵成。
與我一樣,陳誠人生大部分時間幾乎在弄新聞。于是有了簡潔的新聞敘事習慣,加上不俗的文字功底,講出的故事就會舉重若輕引人注目,特別在一些情節的起承轉合上,妙趣自然。一個直接的印象,可用四個字概括——好看。不累。
其實,要輸出這樣“看起來輕松”的文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沒有對這座城市長久的細心觀察與體悟,如果沒有恒久的文學歷練,很難寫出“輕松的”文字來。
08
能看出來,陳誠之所以用《蜀之戀》作為書名,如他自己所說的,是想“留下一首城市戀歌”。這樣的“城市戀歌”不僅指小說主人公孟雨濤的,還有陳誠自己內心深處所要表達的。
從書名和封面設計可看出來,陳誠一如當年一樣,實在。換一雙眼睛看,如果用一個更時尚的書名和更炫的包裝,或許更有“賣相”。
我的理解,這或許不是陳誠想要的。他眼里的成都,應該就似一盆老湯,越純正味越濃。在書中,他用樸實和輕盈的文字,印證了這一點。
09
成都是一座移民之城,人們生活在這座城市,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排外,有歸宿感。
成都生活和工作的人,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幸福。我知道陳誠也不是老成都人(好象他父輩是閬中人),只不過“2000萬成都人”中的一員。他對成都的熱愛可見一斑。
我相信,這座城市里,像陳誠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對成都的熱愛是發乎內心的,只不過陳誠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成都的熱愛而已。
我欣賞他的這種表達方式。
10
陳誠說,《蜀之戀》是他的小說處女作?60歲出版處女作,足見其堅守與執著。我能感受得到,這份堅守與執著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值得肯定。
這是他嘔心瀝血之作。也如陳誠在書的題記中所寫:“時光如流,逝而不返,以此懷念過去的歲月和曾經的城市。”他是給自己和所處的城市“一個交代”。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是陳誠自己給自己60歲最珍貴的生日禮物——用整整60年醞釀的一瓶老窖。
退休后的陳誠有一大把時間可供揮霍,有這本處女作墊底,他定會敲打出更為優美的文字來。
我相信并期待。
癸卯年谷雨后三日,章夫于錦官新城得一齋
編輯:劉娜
熱門推薦